水产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产动态 > 国内动态 >

浙江湖州加快打造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

作者: 文章来源:湖州日报 点击数:100 更新时间:2019-10-16 14:51:40
 自古以来,浙江湖州就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无论是按养殖规模、产量,还是按从业人数算,湖州的渔业一直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提升,我市大力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打造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绿色健康发展示范区、农民持续增收样板区。渔业呈现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态势,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增加值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我市农业的首位产业。

    一组数据,见证着湖州渔业发展的华丽转身——

    渔业养殖面积有所下降,由2010年的67.5万亩调减到2018年的57.8万亩,下降14.4%;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却是直线上升的,由2010年的24.9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46.48万吨,增长86.1%;

    渔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62.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0.4亿元,增长61.2%,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我市传统渔业在绿色发展中释放的新活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政策聚力引领全国先行示范

    我市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

    顶层设计引领推动我市渔业绿色发展。2017年底,市政府出台《湖州市现代渔业绿色发展“2222”行动计划》,明确打造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绿色健康发展示范区、农民持续增收样板区。在市县充分调研基础上,《湖州市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实施方案 (2019-2021年)》《2018年湖州市现代渔业绿色振兴发展实施方案》《2019年湖州市现代渔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2018年,市政府成立强农基金和乡村振兴基金,总规模达4亿元,重点支持渔业绿色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现代渔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市政府还出台了《湖州市支持渔业绿色发展十条政策意见》,重点支持渔业平台、示范园区、稻渔综合种养、种业发展等方面,各区县也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仅2018年,全市各类渔业扶持资金合计超过3亿元。

    在绿色发展模式上,我市走在全省前列。在浙江省率先全面完成县域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了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允许养殖区,以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推进产业提质增效,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已达56.8万亩,养殖亩均效益年均增长25%、渔业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黄颡鱼、加州鲈鱼、青虾、河蟹年产量分别占全省的91%、86%、68%、64%,菱湖镇、和孚镇、东林镇、钟管镇等乡镇的农业收入中,渔业收入占比达70%以上,部分渔业重点村占比达90%以上。

    现如今,现代化渔业平台成为了我市渔业产业大发展的第一梯队。吴兴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千金镇东马干村、东林镇泉庆村、三合乡塘家琪村、菱湖镇陈邑村列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获评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德清新港现代渔业园区列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南浔和孚渔业特色强镇、长兴洪桥河蟹特色强镇列入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创建市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美丽渔场分别为24个、175个。今年,南浔区菱湖镇被授予“中国淡水渔都”“中国淡水渔文化第一镇”“中国生态养鱼第一镇”称号,德清县再获“中国青虾之乡”称号。

全域尾水治理生态明显改善

    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优先兴渔业。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没有经过处理的养殖原水含有亚硝酸盐、氨氮、磷化氢等,直接排入河道给环境带来很大影响,这也是全国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尾水治理,提升的是渔业水域生态环境。2017年,我市以德清县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2018年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域治理,探索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渔业发展新路子。全域治理围绕“禁、限、转、治”分类推进。“禁”,即逐步在湖泊、水库、河沟等禁止养殖区退养18万亩;“限”,即在东西苕溪、长湖申线、湖嘉申线等全市主要河道两侧300米内及太湖水域沿岸3公里内水域限养15万亩;“转”,即以示范园区、美丽渔场、健康养殖示范户为方向,加快品种结构调优和养殖方式转变,实现减量提质、减排增绿;“治”,即在60万亩养殖池塘,以规模场自治、连片养殖集中治等形式,建设养殖尾水处理设施。

    在治水标准上,我市拉高标杆,先后出台《湖州市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要求》《湖州市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提出比农业农村部更严的排放标准,明确工程设计、主要设施和设施占比面积等工艺要求,形成“三池两坝一渠一湿地”等治理模式,尾水设施按照要求运行后,悬浮物、总氮、总磷、COD等含量大幅下降。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推进尾水科学治理和长效管控,建设尾水治理智能化监管平台。

    科 学 治 理下,昔日令人皱眉的臭水塘,变身为一个个水清岸绿景美的湿地公园,鱼跃荷香,群鸟齐聚,渔业绿色发展为生态湖州增姿添色。

普及绿色模式产业提质增效

    发展绿色渔业,需要推动形成一批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方式。近年来,湖州积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制度,发挥水产养殖业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节水减排、清洁生产、低碳循环、持续发展。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全面淘汰龟鳖温室养殖产业、清理座家船、渔民上岸转产转业……一套精准发力的组合拳,换来了渔业健康养殖环境。吴兴区成为全省首个农业农村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市培育省级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场49个、培育市级健康养殖示范户1505个。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成为我市稻田综合效益提升转型的新宠。在全省率先提出支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示范和应用的政策意见,明确对列入稻渔综合种养万亩特色乡镇、千亩专业村和百亩示范主体创建计划的实施主体等,分别给予补助。截至目前,全市已推广稻-小龙虾等生态种养模式,成功创建德清清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培育万亩特色乡镇、千亩专业村、百亩示范主体2个、20个、133个,示范区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推动实现稻渔产业“强”、环境“美”、产品“优”、主体“富”。在今年举办的首届“浙江农业之最”小龙虾擂台赛上,南浔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小龙虾以122.76克的重量,创下又一个“浙江农业之最”。这也是我市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可喜成就。

    一田双收,让广大种养殖户尝到了甜头。长兴和平银丰家庭农场发展200亩“虾稻—轮作+共生”田,水稻田里合理套养一定数量小龙虾,今年上半年养殖一季小龙虾,下半年种植一季水稻的同时再养殖第二季小龙虾,实行小龙虾-水稻轮作和共生相结合,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虾稻轮作—共生”,是一种种植业和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利润达到了每亩3900元。安吉梅溪草滩家庭农场发展300亩“水稻—小龙虾共生技术”试验基地,综合亩产值12310元,总产值147.7万元,亩利润8080元,总利润96.96万元,比单一品种养殖或常规水稻种植,增产增效明显。

    小水体养鱼,大水体养水,“跑道”中的鱼长势喜人,品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是我市渔业生产方式的又一新变化。为推动水产养殖节能减排,2016年起,我市开始引进推广池塘循环水“跑道”养鱼模式,建成养鱼跑道300余条。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跑道”养鱼可以实现养殖周期内的养殖尾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南浔区菱湖镇盛江家庭农场负责人说,盛江农场的“跑道鱼”产品实行订单销售,采用活鱼小包装运输,售价高于市场价格20%,亩均产值增加1万元,亩均利润增加5000元。

新型主体壮大强化创新驱动

    任何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我市通过聚力聚焦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渔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和增收致富的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扎根渔场、博士返乡投身智慧渔业的现象,在湖州并不鲜见。

    围绕市政府《现代渔业绿色发展“2222”行动计划》,我市重点打造了一批模式先进、设施完善、景观美化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美丽渔场、健康养殖示范户,推动渔业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依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大力提升渔业主体“技能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培育新型职业渔民4700余名,培育渔业类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分别达656家、338家,占全市总数的34.8%、17.2%,建成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个。

    在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中,产业农合联、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大显身手,可为渔业生产主体提供全过程的配套服务。吴兴区河虾、太湖蟹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推动河虾、太湖蟹产业共同走向“抱团致富”。南浔菱湖渔业协会每年为渔民提供1500余批次的鱼病咨询和诊断和2000余批次的水质监测服务,实现了精准快速查找病因,对症治疗,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损失。

    在渔业科技支撑方面,我市通过加强渔业科技创新,推动渔业发展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向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从业者素质提高上来。

    我市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开展合作,建成了“国家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1+N产学研联盟”“南太湖渔业科技创新平台”“渔都渔业综合服务平台”等渔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平台,南浔区绿色渔业、德清县淡水智能渔业2个园区成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一大批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广应用。

    围绕水产种业强市建设,我市大力发展水产种业,培育水产育苗企业65家,水产种业年产值达3.6亿元,水产养殖苗种外销率近90%,尤其是罗氏沼虾和鲌鱼苗种年产量占据全国的60%以上。中国水产种业“硅谷”项目等一批高质量种业项目纷至沓来。

    我市作为全国唯一实现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全覆盖的地级市,智能渔业、数字渔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推广渔业物联网4909户,推进弘鑫立体高效智能养殖、隆升智慧化工厂育苗等智慧渔业基地建设。在湖州,黑鱼植入芯片可追溯、鱼塘利用物联网技术可自动监测……智慧渔业为渔业绿色发展再添活力。

产业融合发展 品牌效应叠加

    一条鱼的价值链条有多长?从饲料、养殖、加工到销售,再到鱼文化的挖掘、休闲渔业的开拓、渔业绿色发展的最佳效果,便是实现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

    围绕加工促渔,我市做强“工业+”。目前,我市水产品加工年产值突破40亿元,其中德清欧诗漫入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南浔新雅致力于淡水鱼的研发、生产、加工,开发多种淡水鱼加工产品,成为盒马鲜生、外婆家餐饮等大型餐饮连锁企业的中央厨房。水产饲料加工业发展水平提升,目前已有国家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1家,水产饲料加工年产值突破30亿元。德清县鸿利饲料创新模式,打造单鱼品种全产业链,一年来,为养殖主体培育出300万尾鱼苗,供应给饲料老顾客去养殖,一条从鱼苗育种到饲料、成品速冻鱼产品的单鱼品种全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围绕休闲拓渔,我市做活“文化+”。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德清淡水珍

    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入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南

    浔鱼文化节成为国家级示

    范性渔业文化节庆,建成全国休闲

    渔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休闲渔

    业精品基地12个,休闲渔业年

    产值突破10亿元。

    围绕质量兴渔,我市做优

    “品牌+”。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

    市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水产品质

    量安全水平,近三年省级以上水产品

    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8.5%以上。大力推

    进初级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成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212个,面积9万亩,无公害水产品304个。建成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142个,513家规模水产养殖主体信息全部录入合格证管理平台。有序推进“湖州湖蟹”等优势产品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动水产品销售全面接轨长三角,全力打造小农户接轨现代渔业的有效载体,让品牌带来的优质优价效应惠及到广大养殖主体。
上一篇: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杭州市农村农业局全面开展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下一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哪些水产品不得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