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产动态 > 宁波动态 >

海陆联动,编织立体护渔“网”

作者: 文章来源:宁波日报 点击数:100 更新时间:2019-11-14 13:52:53
     秋日的姚江,碧水荡漾,芦花摇曳。 
    上午8时多,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江岸执行空中巡查。岸上,操作人员通过监视器,察看江面有无异常情况。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执法队邬科威介绍,每月一两次的空中巡查已是常态化,“我们跟前期影像做比对,敏锐捕捉水下围网等违规布设物,通知属地政府及时清理,效率比驾船人工巡查提升至少10倍”。 
    去年,宁波拆除了姚江上114艘船屋,清除上千顶违规网具,百里“母亲河”重新焕发青春。为巩固整治成果,无人机空中巡查从沿海渔港延伸到内河流域,空地一体,编织起绵密的护渔“网”。 
    科技赋能,立体监管 
    日前,记者来到象山县石浦渔业安全指挥中心。墙上大屏幕电子地图,每个三角箭头代表一艘渔船,作业状态清晰可见。工作人员调看码头监控录像,整个渔港船舶进出情况一览无遗。 
    象山是海洋捕捞大县,合法海洋渔船有3000多条。县水利与渔业局副局长俞设介绍,今年上半年,县里投资1100多万元的智慧渔港建设项目完成,在环石浦港区域的铜瓦门、东门口、下湾门等6个渔船进出港口门以及鹤浦、高塘两地安装了渔船进出港识别管理系统。 
    “这套由雷达识别和视频监控组成的‘天眼’,在浙江是首创。”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张哲宁说,这好比在渔港四周设了“电子围栏”,即便是快艇之类小船,都能“看到”。此外,系统还能对海上每条作业渔船的位置、轨迹进行追踪,向“落单”渔船示警救助,大大降低安全风险。 
    高压严打动真格 
    悠远的耕海牧渔历史孕育了宁波的渔业文化。面对东海渔场资源衰退甚至“无鱼”窘境,宁波上下众志成城,按照省里的部署,开始了一场艰苦持久的“渔场保卫战”。仅2014年,宁波就收缴、取缔了3463艘涉渔“三无”船舶,“省里下达的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市里配套出台多项政策,推进减船减产,鼓励渔民上岸转产,加快渔区产业结构调整。 
    “打击、取缔涉渔‘三无’船舶,是保护‘蓝色粮仓’的关键。”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执法队负责人黄章伟说。2017年起,随着东海伏季休渔时间延长,宁波全面落实“以陆管海”“以港管海”措施,实施海陆联动,联合执勤,立体化、全天候监管,连续打出护渔护海“组合拳”。 
    海上船艇高强度巡逻,港口无人机、“天眼”实时监控,渔区“定人联船”,陆上市场监管,行政综合执法拉网检查,落实渔获物销售索证索票制度……每年的伏休期,从渔区港口到餐馆、市场,我市实施高强度、全方位禁渔执法监管,动员全社会合力护鱼,“不吃子孙鱼”。同时摸索出了一套高效渔政执法与司法协作制度,对偷捕、偷售违禁渔获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严惩,形成强大震慑力。 
    今年9月初,市、象山县两级渔政部门奋战三昼夜,一举查获跨海区非法捕捞、非法收购、运输渔获物的10艘渔船,缴获非法渔获物6万公斤,65名涉案人员被移交公安、海警部门处置。 
    据统计,仅2019年,宁波就组织开展海上打击非法捕捞执法行动1660次,检查渔船8496艘、陆上涉渔经营场所7504家,立案查处违法捕捞案件418起,移送公安机关55起、涉案人员162人;清剿违规、禁用渔具2.86万顶(套)、涉渔“三无”船舶238艘,没收违禁渔获物近37.2万公斤,偷捕、偷售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呵护海洋,从我做起 
    上月底,象山船老大金挺驾船回到石浦,10天的海上作业,所捕渔获物卖了14万元,扣除成本,还有4万元的利润。“今年鲳鱼、带鱼的量都上来了,严打偷捕行为确实有效果。”金挺对渔场振兴满怀信心。 
    保护海洋,已成为渔区群众的共识。早在2000年,象山的21名渔老大就发起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首次喊出了“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口号。 
    随着“一打三整治”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渔民成为护渔志愿者。“我是土生土长的抲鱼人,也是这片海域的护渔人。”象山船老大何友成说。 
    今年,象山成立首支渔民护渔船队。在伏休禁渔期,何友成等40名渔民驾驶8艘渔船,配合渔政部门开展巡航检查,清理违规网具等行动。县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李智广说:“希望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共管共查,全民护渔,把我们的‘蓝色家园’管理好。”
上一篇:宁海“蟹大人”荣获全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下一篇:牧渔精耕,生态涵养打造“蓝色粮仓”